发布日期:2025-03-19 21:21 点击次数:128
1969年5月炒股杠杆怎么操作,刘晓庆为修路的士兵们演出!当年的刘晓庆不到20岁,在达县民兵团,勤快上进又能歌善舞。
刘晓庆出生在1952年10月的一个清晨,涪陵中学一间简陋的寝室见证了她的呱呱坠地。
彼时谁也不会想到,这个出生时"又黑又瘦、头发稀疏的'小黄毛'"日后会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颗璀璨明星,甚至在国外举办中国电影演员的第一个个人影展。
刘晓庆的艺术启蒙要从她的外婆说起。
这位出生于清朝末期的老人,受进步思想影响早早走出家门,当起了"教书先生"。
在讲台上站了30多年后,外婆退休回到涪陵老家,刘晓庆便成了她唯一的"学生"。
刘晓庆的父亲则接过了外婆讲故事的接力棒,在督促女儿完成学业的同时,经常一边散步一边教女儿背唐诗宋词,畅游四大名著。
这样的家庭熏陶使刘晓庆在上小学前就已能熟练背诵各种唐诗宋词,也为她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。
上幼儿园开始,刘晓庆就积极参加唱歌跳舞活动。
每次开家长会,她表演得最卖力,常常成了家长会上的主角。
随着年龄增长,幼儿园的表演机会已不能满足她,她开始跟着收音机和电影"学",将自己想象成外婆故事中的主角来"演"。
每当家里来客人,刘晓庆必定抓住机会表演一番。
小学毕业后,刘晓庆成功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,被分配学习扬琴。
然而,对唱歌跳舞痴迷的她,对扬琴却丝毫没有兴趣。
一年级结业实习时,她成了全专业倒数第一名,甚至连一首完整的曲子都弹不下来。
被老师当众撵下舞台后,刘晓庆暗下决心苦练扬琴,最多时一天练习8小时,家都顾不上回。
就是这样的刻苦努力,到了三年级结业时,她的专业成绩已能排到全专业第二名,距离第一名仅差1分,而第一名的同学比她早学习整整三年。
1966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,彻底断送了刘晓庆的学习之路。
毕业后,她被分配到川北的一个农场当农工。
第一天劳动,刘晓庆就累得晕倒在地里,但不服输的她醒来后接着干,甚至和男工们比着干。
凭借这股韧劲,她被评为农场的先进工人,一些男工都干不过她。
1969年底,农场组织了临时宣传队,刘晓庆凭借才艺成为骨干。
在一次演出中,她的表现引起县宣传队注意,很快成为县宣传队的"主力队员"。
不久,她的名声传到了军分区,一位干事主动找上门,邀请她参军。
就这样,刘晓庆徒步行军千余公里,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,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文艺事业。
在达县民兵团,不到20岁的刘晓庆展现出非凡的才华,能歌善舞,勤快上进,很快成为文艺宣传队的骨干。
这段经历,既磨练了她的意志,也为她积累了生活经验,为日后扮演各种角色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襄渝铁路的建设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项壮举。
1970年1月,铜梁县响应号召,组建了一支5000多人的民兵团,由李文祚任团长、肖师绪任团政委、曾令锡任团副政委、张国芬任团政治处主任。
这支队伍被编成5个营,每个营下辖5个连。
其中以邱少云命名的民兵连是全团的先遣队,在授旗后徒步十几天到达四川达县东岳公社,准备打通道子山隧道。
在这条铁路的建设大军中,除了著名小品演员郭达曾在襄渝线陕西安康段当过修铁路的学兵外,后来成为电影明星的刘晓庆也是队伍中的一员。
当时的刘晓庆是宣汉县民兵团文宣队的骨干队员,经常在各施工管理段巡回演出,用艺术为奋战在铁路线上的建设者们带去精神慰藉。
1971年春天,在道子山工地上,刘晓庆随宣汉县民兵团文宣队来到彩旗招展的施工现场。
文宣队员们身背乐器、肩挑道具箱,步行前来慰问。在为建设者们搭好的戏台上,十七八岁的刘晓庆试唱《红星照我去战斗》《南泥湾》,试跳芭蕾舞《白毛女》,活力四射。
根据当时宣汉县文宣队王永玲队长的介绍,刘晓庆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附中,扬琴弹得丝丝入扣、出神入化。
刘晓庆的表演给铁路建设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根据原铜梁县民兵团政治处电影放映组组长郑从仕的回忆:"刘晓庆当时才十几岁,刚从学校毕业,从宣汉县文宣队抽到该县民兵团文宣队。
她弹的扬琴悦耳动听;她跳的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中的片段独舞,舞姿特别美,跳得很投入、很专业。
当时民兵们对芭蕾舞不懂,真是大开眼界,刘晓庆还未跳完,台下民兵们就不停地鼓掌,开心得把手掌都拍红了。"
原铜梁县民兵团一营教导员兼该团文宣队队长陈克普也曾回忆道:"当年民兵看了宣汉县
当时在襄渝线上奋战的民兵,每天每人都计工分10分,一分按3分钱计报酬,每天仅有3角钱,由家乡的当地政府算给家人,他们自己每月每人可领到铜梁县政府发给的6块钱津贴。
她从达县军分区宣传队入伍,后到四川省军区文宣队炒股杠杆怎么操作,在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话剧团演歌剧《杜鹃山》,被八一电影制片厂借调去拍电影,最终在1980年正式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,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电影演员梦想。